1. 主页 >推荐 >

清零还是共存?所有人都需要一颗定心丸

现在除了各个地方政府,所有企业主和投资机构也都很关注防疫形势。

目前看来,清零对经济的影响不小。去年Q3以降,经济形势每况愈下。所以今年的任务是保增长,为此房地产不惜重新大幅松绑。但目前看来,这一波BA2防控压力比去年更大,上海、深圳的反复清零,以及更广阔和持续的传播面,都导致BA2对经济的冲击必然大于去年。

那么共存呢?共存其实对经济一样会有影响。

共存并不是躺平,一样会有各种各样的管理措施。而所有的管理措施,指向同一个目标,即不要造成医疗挤兑,也就是压平病毒传播的上升曲线,避免因短时期集中感染导致的重症人数压垮医疗系统。

所以共存模式下,经济所遭受的负面影响,将完全取决于医疗资源的承受力。因为医疗承受力决定了上升曲线的峰值。当一个城市一半的人感染后,曲线逐渐下降,封控措施逐渐放松,直到90%的人感染,形成自然的群体免疫。

在曲线处于峰值的这一时间段,管控措施依然存在,且比较强硬,这段时间会有多长,决定了经济需要作出多大的牺牲。

image.png


▲疫情之下的上海街道(图/网络)

目前,国内的BA2数据已经比较丰富,至少比武汉疫情时要确定很多。所以我们不妨来测算下,共存模式下的经济损失。

我只提供一个简单的模型,抛砖引玉,肯定是不严谨的。确切的数据,有待医疗专家提供。

以上海为例:

假设BA2日新增感染15万人,则三个月感染1350万人,超过半数人口,可以基本过关,逐渐降低封控措施。

日新增15万感染者中,假设普通发烧居家或酒店隔离,不占用医疗资源。只有肺炎送往医院。

按照2%的肺炎率,则每日3000肺炎。这些人大部分使用辉瑞的特效药,然后医院留观。

这其中,又有10%会转化成重症,则日重症人数为300。需要呼吸机。假设重症的病程为7天。则每日需要2100台呼吸机。

再假设,重症中有20%转化为危重症,则需要ICU,假设每日30名危重症,病程7天,则需要额外210间ICU。

以上数据都很不严谨,包括病程时长,重症危重症比例,也未考虑疫苗第三针对重症率的影响。

但日新增15万感染,其所需要的医疗资源,上海稍微准备一下,应该是可以很快做到的。

当然,如果疫苗更有效,重症转化率再降低一半,我们度过峰值的时间可以缩小到1个半月。其对经济的影响会进一步减小。

如果我们的医疗系统大扩容,如呼吸机数量、ICU数量再增长一倍,则一个月内可以解决战斗。

那么每日新增15万感染者,我们自然还是要做一些管控的,这对经济的影响有多大呢?

这个时候,主要是封禁一些人员密集的场所,对服务业影响较大,对制造业和其他行业的影响相对较小。因制造业一线工人普遍相对年轻,重症比例极低。

但在现实中,其实服务业已经死得差不多了。所以,此事对经济的冲击可能没有那么大。

模型讲完,再来说说我写这篇文章的三个目的:

第一,我们需要知道,清零派和共存派并没有太本质的分歧。清零派认为共存时机不成熟,是因为医疗资源不足。那么,两派关注的焦点,应该是各个地方的医疗资源储备,包括疫苗第三针、呼吸机、特效药、ICU,应补尽补。这些资源,对提高日后全体国民的福利也大有裨益,是真正的医疗基础设施,其实也是历史欠账。

第二,对企业和投资人来说,目前最大的问题,实际上是预期不明确,不知道清零到什么时候,不知道清零能否成功,不知道能否松绑到共存,不知道共存会有多大冲击。而一旦预期明确,企业界的经营和投资行为即可安排下去,短期内的经济损失并不是太大的问题。通俗点说,就是有盼头了,也就可以干活了。

第三,留给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的时间不多了。如果继续清零,则度过疫情遥遥无期;而就算现在马上走共存模式,上海恐怕也要承压三个月,上海彻底放开恐怕要一年,全国范围内走出疫情要18-24个月。此时西方关键供应链已与中国脱钩,人口进入负增长,房地产和地方债务雪上加霜,失业率数字让人忧虑。无论是政府还是家庭,我们并没有那么强大的家底可供挥霍。时间就是金钱。

总而言之,在BA2各项数据明确之时,至少要有共存的PLAN B,至于用不用另说。当所有人都有一颗定心丸,此时我们不管是清零还是共存,都不会慌。然后拿着数据说话,各派也都可以理性一点,达成共识并不难。

我想人与人共存,总该比人与病毒共存容易吧。


本文由Wer7768发布,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wer7768.com/article.php?id=768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meigui-226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